第(2/3)页 1895年,聚集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各省举人听到卖国贼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议论纷纷。这些举人大多有一颗爱国之心,他们得知日本侵略者又从清廷捞取了太多的好处,都非常气愤,痛恨清政府竟如此腐败、软弱、无能。 于是,康有为组织广东的举人联名上书,梁启超组织湖南的举人联名上书,声明要求清廷拒绝同意签约,与日本侵略者生死一搏。康、梁的举动引起了各省举人的纷纷响应,其他各省的举人也都联名上书。康有为决定联合18个省的举人共同上万言书。康有为在万言书中论述了当前的民族危机,陈述了国内尖锐的矛盾,指出如果批准《马关条约》的条款,一定会激化国内矛盾,而且很可能出现国将不国的局面。康有为分析了签约的严重后果,紧接着又提出了“拒约、迁都、变法”的主张,以实现“富国、富民”的目标。康有为的万言书引起了各省举人的关注,这些忧国忧民的举人纷纷签名,短短的时间里有1300多人签名。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公车上书”,“公车”是应试举人的代称。但腐朽的清廷根本不把这些人的建议当成一回事,对其不理不睬。 ●中国第一家银行 1897年5月27日,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由太常寺少卿、全国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奉特旨开设”,总行在上海。在该行250万两实收资本中,由招商局和电报局分别投资80万两和20万两;盛宣怀名「包括他本人和代其他官僚出面投资的达73万两;另有户部拨存、分5年还清的生息存款100万两。 其后,20世纪初,清政府又在法律上承认民营银行的开设。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各地先后建立了十余家银行,即户部银行(建于公元1905年,1908年改称大清银行,北京)、浚川源银行(建于公元1905年,成都)、信成银行(建于公元1906年,北京)、信义银行(建于公元1906年,镇江)、浙江兴业银行(建于公元1907年,总行原在杭州,旋移上海)、交通银行(建于公元1908年,北京)、四明商业储蓄银行(建于公元1908年,上海)、直隶省银行(建于公元1910年,天津,由直隶省银号改组而成)、殖业银行(建于公元1911年,天津)、福建银行(建于公元1911年,福州)、四川银行(建于公元1911年,成都)。 ●光绪帝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直接召见康有为,封他为总理衙门章京(清代办理文书的官员),主持变法具体事务。其他维新派人物如梁启超、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也都受封,参与变法。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光绪帝向全国发布了许多法令。其中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清朝的工商业;改革清廷法律陈旧腐败的条款,允许官民向皇帝上书、提建议;废除八股考试制度,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在全国普遍设小学堂;等等。因为这一年是中国农历戊戌年,历史上把这次变法运动称为“戊戌变法”。又因为变法一共进行了103天,又将它叫做“百日维新” 通过变法维新,使没落的清王朝暂时出现了一丝生机。但由于在变法过程中,罢免了许多像礼部尚书塔怀布一类的贪官污吏,打击了以慈禧为首的腐败卖国势力,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中国第一所大学 中国第一所大学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的部分前身是京师同文馆。 公元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除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京师同文馆主修外国语言,后增设有关自然科学科目,并延请外国人担任教习,具中等专科学校性质。外籍教师丁韪良于公元1863年起在校任教,公元1869年起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同文馆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公元1873年,同文馆附设印刷所,负责编辑出版事务,采用适当鼓励的方法鼓励译书,曾经翻译并印刷了《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 公元1898年,光绪帝下诏变法,强调要开办京师大学堂,后由梁启超草拟大学堂章程。7月,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12月正式开学,有学生近百少、。京师同文馆于公元1902年正式并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初以“广育人材,讲求实务”为宗旨,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破坏,停办。 公元1907年,京师大学堂复校,张百熙任管学大臣,设预备、速成两科。预备科又分政、艺两科;速成科分为仕学馆及师范馆。公元1908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馆,同时办分科大学。公元1910年,改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医8科46门。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1912年,京师大学堂正式改名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1917年,著名学者、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校长,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对学校进行了整顿和革新,设文、理、法3科14个系,并成立了文、理、法3个研究所。先后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胡适、刘半农等具革新精神和丰富学识的著名学者到校任教,学校的学术空气为之一新。 ●义和团扶清灭洋 清末,慈禧卖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疯狂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量的割地、赔款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清形之下,终于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义和拳)斗争勃然兴起。 “义和团”原来叫“义和拳”,是山东民间组织白莲教的一个支派,信神练功,后来,它就逐渐成为反帝斗争的一个群众组织。他们练习拳棒,传授武术,进行反清活动。参加者主要是贫苦农民。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义和拳开始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后来,义和拳改称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公开活动。1899年,山东平原县义和团在朱红灯的领导下,举行起义。他们焚烧教堂,驭逐教士,惩办贪官恶霸。清政府派兵镇压,可义和团却像一股飓风,反而迅速扑向直隶,进入天津、北京地区。此外,山西、内蒙古和东北的义和团运动也汹涌激荡。 ●八国联军侵中华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得到了迅猛发展,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大旗,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外国列强。与此同时,英、法、德、奥、意、日、俄、美8国列强公使联合照会清廷,要求“剿除义和团”。当时,朝廷以端王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廷内占据上风。各国公使眼看清廷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 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侵华政策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此时,各国政府增派来的侵略军已达到2000余人。6月10日,外国侵略军2000多人在西摩尔率领下,由天津向北京进攻,沿途遭到义和团民众的抵抗。11日,义和团与侵略军在落垡车站附近展开白刃战。18日,义和团将进犯廊坊车站的侵略军包围起来,发动攻击,打死打伤侵略军数十人。19日,西摩尔败走天津,途中遭到民众堵截,死伤374人。22日,狼狈退到天津西站。6月17日,另一支侵略军在大沽登陆,进犯天津,一路处处挨打,直到23日才窃据老龙头车站,并和在西站的侵略军会合,到达天津租界,向天津城发动进攻。7月6日起,18000多侵略军在大沽口登陆,天津战事十分激烈,张德成领导义和团在紫竹林与侵略军血战三天后,天津失陷。 天津陷落后,清政府加紧了投降活动,而八国联军加快了对北京的侵略积极部署进犯北京。8月4日,侵略军两万人,分两路沿运河两岸北犯。12日,联军攻占通州。次日,联军直指北京城下。慈禧得到消息后,认为京城不保,便匆匆逃往西安,使八国联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北京。随后,侵略军在城中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宫中的宝器、颐和园的宝物被侵略者洗劫一空。此时,专意于我国东北的沙俄也派兵10万,在我国东北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万余无辜的中国人遭到血腥屠杀,沙俄继而还强占了我国东北全境。 卖国贼慈禧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正式向外国列强乞和。随后,慈禧又颁布“剿匪”上谕,正式宣布“痛剿”义和团。至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公开合流。 除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国之外,其他侵略者也乘势而来,并均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利益。1901年9月7日,一纸《辛丑条约》在北京签订,把八国列强和趁虚而人的比利时、荷兰、西班牙都恭送回本国,也把在风雨中飘摇的清朝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慈禧无耻签辱约 慈禧是有名的卖国贼。她利用义和团是为了杀帝国主义列强的威风,也是为了能够保住自己地位。她看到帝国主义列强与自己关系有所缓和,便派清军镇压义和团。这才导致天津失陷,紧接着,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慈禧一行逃到了西安,在那里,她仍没有忘记奢侈的生活,命令各省应解京之钱粮均转输西安。 八国联军侵占了北京,但他们的目的是想从清朝得到好处,而不是推翻清朝,让清朝替他们统治中国人民更好。1900年12月,他们拟订了《议和大纲》,共12条。李鸿章将《议和大纲》呈送给慈禧,慈禧一看没有惩罚自己,非常高兴,一一答应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出的条件,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又命令李鸿章按《议和大纲》的条款,将那些支持义和团运动的官员载漪、载澜发配新疆,永远监禁;毓贤即行正法;英年、赵舒翘赐死;刚毅斩。帝国主义侵略者这才罢休。 1901年9月7日,奕励、李鸿章代表清朝和英、俄、日、法、德、美、意、奥、比、西、荷n国公使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个条约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丧权辱国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派亲王、大臣到德国、日本赔罪;赔偿军费45000万两(沙俄分赃最丰,高达13000万两以上),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000万两;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驻兵守卫,中国人不准入内;拆毁从北京到大沽口沿途的所有炮台,各国有权在北京至山海关的12个城镇驻兵;对那些反对外国人的清政府官员革职查办,永不得再用;严惩拳匪,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修改通商口岸行船条例,可以自由进入各通商口岸;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专门负责办理外事…… 《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祸国殃民的慈禧从西安又回到了北京。从此,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 ●革命团体遍全国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后,革命的思潮迅速发展。许多革命团体在各地纷纷涌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湖南的华兴会、江浙的光复会、湖北的科学补习所等。 1903年11月4日,黄兴邀秦毓鎏、章士钊等十多人,商议筹组革命团体。1904年2月巧日,华兴会在长沙正式成立,与会者百余人,推举黄兴为会长。 1904年10月,陶成章到上海,和国民教育会暗杀团成员龚宝铨密商,要组织一个革命团体。于是,光复会在上海成立,会长为蔡元培。光复会的宗旨是“光复汉族,还我河山”;誓词是“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誓扫妖氛,重新建国,图共和之幸福,报往日之深仇”。他们把光复、复国和建国、共和联系在一起,高度统一了革命思想。他们建立严密的组织,以暗杀和暴动为革命的主要手段,成员大都是浙江人。光复会是一个由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会党、商人、工匠和少数地主士绅组成的革命团体。光复会成立后,徐锡麟、秋瑾、章炳麟等先后入会。陶成章还组织会党势力成立龙华会,作为光复会的外围。 1904年春,两湖志士刘静庵、曹亚伯、胡瑛、张难先、吕大森、宋教仁等人齐集武昌,商谈革命方略,成立革命组织的时机成熟。1904年5月,张难先、胡瑛与朱元成、雷天壮、陈从新、毛复旦、李胜美以及学界的吕大森、曹亚伯、欧阳端骅、康建堂等12人在武昌新军斗级营召开筹备会,推吕大森起草章程,胡瑛、张难先、康建堂、朱元成四人审查,决定定名为“科学补习所”,表面上以“集合各省同志,取长补短,以期知识发达无不完全”为宗旨,实则以心记“革命排满”为宗旨。7月3日,科学补习所正式成立,吕大森任所长,胡瑛为总理,时功璧任宣传干事,宋教仁为书记干事,康建堂任庶务干事。还确定各处代表负责联络:刘度成为武高等学堂代表,陈应甲为武普通学堂代表,刘静庵为前锋营代表,朱子龙、李胜美为工程营代表,宋教仁、欧阳端骅、刘复基为文普通学堂代表,朱子陶、易本羲驻所办事。 ●黄兴的革命生涯 黄兴,原名黄轸,字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74年10月25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4岁,他去武汉两湘书院读书,开始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和维新思潮。1902年,由于成绩突出,他被选派到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在那里,他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终于走上了武装反清的革命道路。黄兴是个一朝定志终不悔的人,直到他去世,一直未改初衷。 1903年,沙俄侵占东北的强盗行径激起留日中国学生的强烈反对,黄兴积极参加了这一抗俄运动,先后组织了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对留日学生秘密进行军事训练,为以后的武装起义积蓄力量。 1903年5月,黄兴回国,在湖南长沙明德学堂以教学为掩护,积极发展革命力量。11月4日,黄兴30岁生日之际,刘揆一、宋教仁、章士钊等12位(一说为20余人)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借祝寿为名,在长沙秘密会商,决定成立华兴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为避免清廷注意,华兴会对外采用办矿名义,取名华兴公司,其实是华兴会的筹备会。1904年2月15日,在长沙明德学堂董龙璋西园寓所里正式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有100多人,推定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为副会长。华兴会成立后,黄兴立即着手筹划武装起义,并确定由湖南首先发难,然后各省响应以达“直捣幽燕,驱除鞑虏”目标的革命方略。黄兴还将祖上遗田卖掉,充作军费。黄兴策划起义,清廷已有所察觉。起义因秘密泄露而失败,黄兴出走日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