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胡蓝之狱指明初的“胡惟庸案”与“蓝玉之狱”,两狱几乎将明初的功臣宿将杀得干干净净,以至于株连天下之说。 胡惟庸,淮西定远人,朱元璋的故旧。公元1370年,胡惟庸进入中书省,任参知政事。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几年内胡惟庸连升三级,官拜中书左丞、右丞相、左丞相。公元1377年,胡惟庸已经变成了皇帝之下第一人,位极人臣了。他是明朝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平民”丞相,胡惟庸独居相位4年。对于胡惟庸借君主的好恶以报个人恩怨的奸臣手法,朱元璋是洞若观火。公元1380年年初,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抓捕了胡惟庸,处以极刑,全家亦被抄斩。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数人同案被杀。但是,“擅权枉法”并不构成死罪,为了把此案定成铁案,朱元璋将胡惟庸的罪名升级,变成了私通倭寇、阴谋造反,而此时胡惟庸已经被处死,死无对证。 胡惟庸案成为一个引线,在随后10年中,朱元璋以此为借口,同谋犯越查越多,无数功臣被冤杀。在胡惟庸案爆发十年后,公元1390年,朱元璋以发现李善长和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线索为借口大开杀戒。已经77岁的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被赐死,全家70余人被一同处死,只留下了朱元璋的亲生女儿临安公主和她的丈夫、李善长的长子李棋,以及他们的两个儿子,这也许是朱元璋大屠杀中唯一的一次例外。公元1390年,朱元璋以所谓“肃清奸党”事,主持编写并颁布了《昭示奸党录》一书。但真正结束这场党狱,还是在公元1392年,靖宁侯叶升坐通胡惟庸狱最后被捕杀为止。该狱共历时12年,诛杀文臣武将多达30000多人,其中包括一个国公、二十一侯。 胡惟庸一案使淮西集团文臣势力被铲除殆尽,剩下的就是武将势力了。为此,朱元璋又兴蓝玉之狱。 蓝玉也是淮西定远人,英勇善战,朱元璋十分器重他。册封其女为蜀王朱椿妃,同皇帝结为姻亲。胡惟庸案中有人告发他与胡有谋,朱元璋不问。蓝玉攻伐北元,大胜,朱元璋将他比作汉代的卫青、唐代的李靖,并封蓝玉为凉国公。但他私自纳元王妃为妾,朱元璋不满。明朝建国后,蓝玉日益骄横起来,在自己的庄园里豢养了几,千名庄奴和家丁,横行乡里,侵占民田,无恶不作。御史前来按问,也被他鞭打驱逐。此外,蓝玉北征归来,到达喜峰关关口,还不等关吏开门,便率领手下兵丁毁关而入。种种恶迹令朱元璋忍无可忍。 这第二次屠杀的过程和胡惟庸案大致相仿,只不过此时朱元璋年事已高,时不我待,因此杀戮更为迅速。公元1393年,蓝玉被告谋反,立即被逮捕下狱,第三天就被凌迟处死,灭三族。还有些士人,仅仅因为是蓝玉的家庭教师,或仅仅因为替蓝玉题画,也作为奸党被杀。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又追究其同谋者,辗转株连被杀者多达二万余。其中包括一国公(开国公常升)、十三侯(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舶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会宁侯张温、沈阳侯察罕、宣宁侯曹泰、怀远侯曹兴、西凉侯淮口、东平侯韩勋、全宁侯孙恪等)、二伯(东莞伯何荣、徽先伯桑敬)、都督十余人。当然,追究蓝党,主要的目标是勋臣。被治罪的勋臣,许多与蓝共过事。有的人早已死亡,但是朱元璋的法律是追溯既往的,于是死者的子孙被株连抵罪。同时,朱元璋还颁布了《逆臣录》,布告天下。 胡惟庸和蓝玉两案,史称“胡蓝之狱”,共5万多人被杀。到朱元璋驾崩之时,开国的功臣宿将几乎被他杀光了。 冤狱大兴,还有更荒谬的事。有年元宵节,朱元璋看见一张画,一个妇人怀抱个西瓜骑在马上,那马脚很大。马皇后是淮西人,淮、怀谐音,他勃然大怒,认为这是有意讥讽马皇后脚大,因而大杀京城官民中所谓不守本分者,竟数以万计。此外,还有其他几大冤狱,也杀了好几万人。这样一来,功臣宿将几乎都被杀光。幸免的朝臣,每当去上朝,即同家人诀别,因一去上朝,就生死难卜。 朱元璋的滥杀同时也给后代子孙树立了恶劣的样板。先例既开,后世效仿,明成祖朱棣以极其残酷的手段诛杀建文帝时期的臣子,不能不说是受了其父的影响。 ●稀奇古怪文字狱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以后,觉得自己本来就没有多少知识,说不定文人们也会借机讽刺自己。所以,他对大臣的言谈和奏章非常留意,反复揣摩,如果觉得某些地方是在讽刺咒骂他,他就会毫不留情地大加杀戮,造成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文字狱。 古时的人很注重自己的出身。朱元璋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他的出身并不好。他小时候给人放过牛,当过和尚,后来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他很忌讳人们提起这些事情,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和自己的皇帝身份不相配。明初,每当逢年过节,皇帝过生日、册封皇后和嗣立太子的时候,朝廷内外的官员都要进献《贺表》,表示祝贺。有一天,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替杭州知府写《贺表》,里面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这世作则”的词句。这本来都是颂扬皇帝的好话,不料,朱元璋读后却勃然大怒,大骂到:“这个穷酸的儒生竟敢这样侮辱我!”朱元璋把《贺表》摔给大臣们看,大臣们看后面面相觑,谁也看不出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朱元璋对他们解释说:“‘光’,就是‘秃’,这是在骂我是个秃和尚;‘生’就是‘僧’,这也是在讥讽我当过和尚;‘则’和‘贼’的读音相近,这是在骂我参加过农民起义,当过贼。你们说,这样的小人该不该杀?”大臣们听后个个目瞪口呆,惊得说不出话来。朱元璋传出一道命令,将徐一夔斩首示众。 这样的文字狱实在是防不胜防,不少大臣都是因为几个字而相继送命。一个叫许元的人写了一个《万寿贺表》,因为其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两句话而遭到了杀头之祸。因为朱元璋认为“法坤”音同“发髡”,意思是骂他曾经剃发当过和尚;“藻饰”音同“早失”,“早失太平”,这不是在诅咒大明政权吗?可怜许元本来想说两句奉承的话,却不料丢了脑袋。还有一个怀庆(在今河南)府学训导(教师),因为写了“遥瞻帝扉”四个字而被杀。“扉”和“非”字同音,也被怀疑是在讥刺皇帝。 这一来官员们全都害怕了。字义相同的要杀头,字音相近的也要杀头!后来,掌管礼仪的大臣向朱元璋建议说:“陛下,臣子们都很愚昧无知,不知道什么字应该避讳,您能否制定一个固定的格式,让臣子们都来遵守?”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公元1396年,朱元璋命人撰写了贺表的格式,颁布天下。官吏们如遇到庆贺谢恩的事,照贺表的格式抄写一份就行了。但文字狱并没有从此而停止,不少官员因为写错了字而遭杀害。山东兖州有个名叫卢熊的知州,他给朱元璋上了一道奏书。不知是卢熊大意,还是书吏抄写时粗心,竟把“充”字误写成“衮”字。朱元璋看后大发雷霆,恶狠狠地骂道:“这奸贼太无法无天了,竟然叫我滚蛋哩!”就这样,一个州官的脑袋又搬了家。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官员们一旦被牵连进去,就很难保全性命。文字狱给明朝政治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南北举子争科考 明朝建立,朱元璋就决心恢复宋元时的科举取士的制度。公元1370年,朱元璋开始在全国各省举行乡试。次年二月,在南京举行会试,录取进士120名。他们连同那些会试中被录取的举人一起,被立即授予官职,走马上任,出任朝官。这一年,是明代的首次科举考试。后来,朝廷颁行“科举成式”,科举制度定型化,虽然许多规制与前代有所不同,但在会试一级仍承旧制,实行全国自由竞争。公元1382年,朱元璋把科举制度作为永久制度确立下来,并颁布了具体的科举考试规则。明代科举的另一个发展便是规定了应试答卷的形式——八股文,它从明代沿袭至清末,成为文人入仕的“敲门砖”。八股文取士一制形成之后,许多应试者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八股文”,这种现象在明代就已经常常被世人所讽刺。八股文的考查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这种局限性的考试内容是束缚考生发挥的重要原因。 在朱元璋踌躇满志地运用科举取士这种制度网罗天下英才时,由于明初南北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不同,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南北举子争科考”的事件。 公元1397年会试,主副考官刘三吾、白信蹈从全国几百名举人中,点出52名贡生,其中以宋琮为贡生第一,上报给了皇帝。经皇帝过目,会试发榜。贡院的负责官员将贡生名单抄录在黄榜上,张贴在贡院门口。黄榜刚一贴出,立即群情哗然,引来纷争。黄榜上北方举子统统落选,从第一名的宋琮到最后一名的刘子信,全部都是来自江南的考?生。接下来的殿试,福建闽县的陈某又被取为状元,北方举子愈发不满。他们认为,由于刘三吾、白信蹈都来自南方,就有意压制北方才子而祖护南方人。这一说法很快得到大多数北方举子的认同,群情激愤。他们用泥团土块将高悬的黄榜打得七零八落,随后召集了一些同样不满的落第学子,浩浩荡荡地向礼部闯去。礼部接到控诉刘三吾等人私取同乡的奏报,赶紧请来锦衣卫镇压考生游行队伍。然而,事态越闹越大,还没有离开京城的北方考生再度组织游行示威,并且写了大批字帖贴满了南京的大街小巷礼部见大事不妙,便立即向朱元璋上书汇报。朱元璋异常震怒,决定亲自查问主考官刘三吾。刘三吾说:“北方在元朝的残酷统治下民不聊生,连年战争对当地文化教育摧残极大。这些年来,北方举子文章远不如南方举子,成绩相差愈发悬殊,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才会出现南优北劣的局面。” 朱元璋其实本来就对南方地主知识分子有些不满,又因为国家要加强北方边境防守,北方正是用人之际。这一科选出的进士都是南人,他就有些不决。于是,他又下令翰林院侍讲张信主持会试复查。经过20多天的查卷后,张信向朱元璋察告:“南北考生成绩相差确实悬殊,就连最后一名的刘子信,也比北方的优秀者高出许多。北方人的试卷,仅能列为第53名,不能重新更动。”朱元璋听后,认为是张信故意把成绩差的试卷拿给他看,勃然大怒,命令刑部立即捉拿刘三吾、张信、白信蹈三人,严加审问,要求他们说出会试实情。刑部审了好几天,三人仍旧丝毫不肯改口。刑部官员只好拿出之前办胡案、蓝案时大拷刑讯逼供的本事来,还将二人家眷几百口全部打入天牢,终于查出了一个涉及600多人的大型“徇私舞弊”集团,上报给了皇帝。 朱元璋明明知道是冤案,但为了平息北方士人的愤怒,于是御笔朱批,称刘三吾、白信蹈是蓝党,张信是胡党,有谋逆之心。刘三吾因年事已高,流放充军;而张、白两位则被凌迟处死,涉案大臣和受牵连者或杀或流放有数十人。这一年所选进士全部废除,当科状元按行贿罪被判处死刑。这年的四月底,将20多位考官绑赴刑场执法。五月,朱元璋亲自阅卷,从北方士子中点出61名进士,第一为河北韩克忠,第二为山东任伯安。此后,明朝科举一律分南北榜取士。消息一出,举国欢呼雀跃,“南北榜”公案至此了结。这就是有名的“南北榜之争”案。先出的南榜52名中无一北人,朱元璋亲自批定的北榜61人中无一南人。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