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辑 短命王朝——隋朝-《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第(3/3)页

    赵州桥是用石料拼砌成的拱桥,“拱”就是弯曲的梁,是指跨越河道的桥身。赵州桥造型优美,结构坚固,全长50多米,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石拱桥。这座桥最大的特点是在拱桥两端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这4个小拱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发大水的时候,可以从小拱排水,能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在选择桥基、保护桥拱、加固桥身等方面,李春也采取了许多科学巧妙的方法。因此,这座石桥虽然经过了1400多年的漫长岁月,如今仍坚固完好。

    赵州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石桥。

    ●杨广开凿大运河

    公元605年,杨广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又下令开凿大运河。隋场帝修建的大运河分四段进行。公元605年,杨广征发江南、淮北100多万民工,在北方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同年,又征发淮南几十万劳动力,把山阳邗沟加以疏通扩大。大约用了半年的时间,一条宽40步的运河邪沟修成了。河的两岸修筑成御道,沿路榆柳夹道,又是陆路交通线。接着,从通济渠向北延伸。公元608年,征发河北民工100多万人开永济渠。这条河主要利用沁水的河道,南接黄河,北通琢郡。公元610年,在长江以南开了一条江南河,从京口引江水穿过太湖流域,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前后不到6年的时间,大运河的全线工程竣工。大运河以东京洛阳为中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全长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

    杨广修大运河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灾难。但是,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既方便了从南方潜运粮食,也有利于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隋炀帝三征高丽

    隋朝时,朝鲜半岛上有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其中高丽最强。公元598年,高丽王高元联合株辐进攻辽西,被隋朝地方军击退。杨坚发兵三十万进击,高元遣使谢罪,罢兵修好。

    杨广即位后,要求高元人朝未成,便决心大举东征。公元611年,杨广命令在东莱(在今山东)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役严急,死者达百分之三四十;五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辆,装载衣甲帐幕,由兵士自己牵挽,送往高阳;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和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到涿郡,船舶连接达千余里。运输兵民交错往还,昼夜不绝,死的就抛在路旁,臭秽满路。又发民夫自办车牛运粮械到沪河(今辽宁锦州)、怀远(今辽宁辽阳西北)两镇,车牛都一去不返。又发鹿车(即独轮车)夫六十余万,每两人推米三石,路途遥远,三石米还不够路上吃的,车夫到镇无米可交,只好逃亡。

    公元612年,四方应征的兵士全部到达琢郡。杨广令左右各12军分为24路,向平集出发,全军共1133300人,号称200万,运输粮饷的民夫比兵士加倍。二月初九,第一军出发,以后每日发一军,前后相距40里,连营渐进,实际上经过40日,才出发完毕。各军首尾衔接,鼓角相闻,旌旗相望,长960里。御营分六军,最后出发,长80里。《隋书》说“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杨广依据高丽会投降来部署战争,严令诸将:凡军事进止,都要奏报等待命令,不得专擅。又令诸将:高丽如请降,必须抚慰,不得纵兵进攻。隋兵渡辽河进围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守城军每遇危急,就声称要投降。隋军不得不停攻,驰奏请旨,等到请旨回来,守军补充完备,又坚实拒战。如此再三,杨广还是深信高丽会投降,辽东城和其他城池也就一个不曾攻取。隋大将来护儿从海路到平壤城下,被高丽守军击败。大将宇文述等九军渡鸭绿江,攻至平壤附近,又被高丽军击败。来护儿所率攻城精兵4万,逃回船上者仅数千人,宇文述等所率305000人,除卫文升一军不败,其余溃军逃回辽东城下,只有2700人。杨广大怒,率残余军回洛阳。第一次征高丽失败。

    失败并没有使杨广接受教训,他在退兵时就下令继续搬运黎阳、洛口、太原诸仓谷物北上。公元613年,再次在全国征发兵士集中琢郡;四月,杨广再渡辽水,和上次一样攻围辽东城,一个多月仍没有攻下;六月,在黎阳督运兵粮的杨玄感起兵攻东都的消息传到前线,杨广有后顾之忧,只好退兵。同时,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农民起义如火如茶地进行着。第二次征高丽失败,不但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分裂了。同年八月,杨玄感败亡。但农民起义军却风起云涌,隋王朝处于崩溃前夕。

    杨广妄想以对外的胜利来扭转危亡的命运,于公元614年发动了第三次东征;三月,杨广又到涿郡,七月到达怀远镇。高丽虽两败隋军,却因连年战争,所受损失也非常严重,所以立即遣使请和,并交送隋的叛将斛斯政。这次战争是在义军遍地的形势下发动的,征集的士兵多因道路阻隔,不能如期到达,有的根本没有来,来的又因沿途多有逃亡,以致兵员不足,实是凑合成军。杨广也感到无法把战争进行下去,只好因高丽请和,乘势收兵。

    ●翟让起义在瓦岗

    翟让,河南东郡韦城人,曾任隋朝东郡法曹(类似于派出所所长),后来犯了罪被判死刑,关在牢里等候执行。看管他的牢头叫黄君汉,是个侠客,认为以翟让的才能,会成就一番事业,死于牢狱实在可惜,于是晚上偷偷放了翟让叫他逃走。翟让也很有义气,不肯走,说如果自已走了,官府追究责任一定会连累了救命恩人。黄君汉大怒,说道:“我今日救你不是为了别的,只是看你是个大丈夫,在这乱世里能救百姓之命,你以后努力自勉就是对我的报答了,何必现在做此儿女之态!”于是,翟让逃到东郡境内的瓦岗聚众起义。

    在单雄信、徐世勃(后来被李渊赐姓李,改名为李世勤,他与翟让起兵时年仅17岁)的辅佐下,翟让的瓦岗军发展迅速。由于瓦岗地近运河,是舟商漕运的要道,翟让等据此夺取运河上公私船只的货物,所以军资充足,来归附的民众有万余之众,成为河南、山东一带义军中最强的一支。此时,因参加杨玄感起事而亡命雍丘一带的李密投奔瓦岗,为翟让出谋划策。翟让接受李密的建议,先说服附近小股起义军来归附,然后攻下荣阳的金堤关和附近一些小县城,一时瓦岗军声威大振。

    ●窦建德河北起义

    窦建德为清河漳南(今山东武城东北)人,出身农民,因帮孙安祖反官府,全家遭杀害。公元611年,窦建德率200人投奔高士达义军,与高士达共同起义。后高士达与另一河北义军首领张金称被隋军杀害后,窦建德成为河北义军的领袖,有部众10多万人,转战于河北中部。

    公元617年初,窦建德在河间称长乐王,年号丁丑,攻占信都、清河等郡。杨广命涿郡留守薛世雄带兵3万驰援洛阳,欲击瓦岗军。薛部行至河间,遭窦建德义军埋伏,窦建德又亲率精锐袭击隋营,隋军大乱,自相践踏,损兵折将3万人。从此改变了河北地区官军与义军的力量对比,义军声势大振,而官军主力被消灭。这一次战役有力支援了瓦岗军对东都洛阳的进攻。同年,窦建德改称夏王,建权“夏国”,设置百官,控制了整个河北。他劝课农桑,发展生产,自己布衣素食,艰苦朴素,深为河北人民爱戴。

    ●宇文化及杀杨广

    在起义军的猛烈攻击下,隋朝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众叛亲离,许多地方官纷纷起兵反隋。被农民起义军吓破了胆的杨广躲在江都不敢回长安,天天心惊肉跳。

    公元618年,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乘机在江都发动了兵变。三月的一天,一个宫女跑来向杨广报信:“不好了,宇文化及造反了!马上就要杀进宫来了!”杨广浑身发抖,急忙换了一身衣服,逃到西阁。宇文化及杀进宫来,杨广看到哗变的士兵手里明晃晃的刀,哆里哆嗦地说:“我犯了什么罪?”士兵说:“你发动战争,荒淫无度,还说投罪吗?全国百姓都痛恨你这个昏君,人人都要杀了你!”杨广怕挨刀,自己从身上解下一条绸带,士兵们用这条绸带把他绞死了。

    杨广被杀以后,宇文化及自称大丞相,立秦王杨浩为皇帝。这时候,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