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辑 流水的朝代-《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第(2/3)页

    四月二十五,前燕慕容评和中尉侯龛率精锐骑兵1万进攻邺都,冉魏将军蒋干和太子冉智闭城坚守。战斗打得相当艰苦,邺城内兵疲粮尽,吃人充饥,原后赵王的宫人差不多被吃光,蒋干派人向东晋求救,东晋无力相助。

    五月初二,燕又以慕容军、慕舆根、右司马皇甫真等统率步骑兵两万,协助慕容评攻打邺城。蒋干见无援兵,便于六月初三率精锐士卒5000人出城与燕军作战,被燕军击败,斩首4000多人,蒋干败退回城。八月十三,冉魏的长水校尉马顾开邺都城门,向燕军投降。蒋干逃走,冉魏皇后及太子冉智被俘,冉魏至此而亡。

    ●苻坚一统北中国

    苻坚字永玉,苻坚的祖父符洪本是前赵政权刘曜的将领,刘曜被石虎打败,苻洪投降石虎,被石虎封为冠军将军,后又任为龙骧将军,立了很多战功。公元351年,苻洪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符洪死后,他的儿子苻健去掉秦王的称号,接受东晋的加封,不久又打败杜洪,占据长安,自称天王、大单于。公元352年,符健去掉天王的称号,自称皇帝,把大单于的称号给了儿子苻苌,前秦政权正式建立。公元354年,东晋大将桓温北伐时,苻健虽然退守长安城,但他采取了“收麦清野”的战术,断了桓温的军粮,桓温最后只得败退回去,前秦的政权更加稳定下来。

    公元355年,苻健病死,太子苻生继位。由于苻生性格残忍,任情杀害大臣,苻坚等人在公元357年发动政变,杀死了苻生,夺过了皇帝位。苻坚夺取政权后,重用王猛、吕婆楼等一大批能臣,迅速地统一了北方的大片国土。

    在苻坚统一北方的活动中,王猛的功劳最大。王猛曾拒绝了桓温的邀请。而当苻坚派吕婆楼来邀请他时,他和吕婆楼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等到和苻坚见了面,谈得更加投机,就像刘备找到了诸葛亮一样。苻坚对王猛也是言听计从,让王猛、吕婆楼、权翼、薛瓒四人共同帮助自己。

    在王猛的策划下,苻坚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首先是控制权贵,诛杀那些倚势欺人的恶霸豪强,连皇亲国戚都不放过,一下子改变了政治风气;第二是与民休息,对受过战争侵扰的地方,将老百姓的租税减收,提倡节约,反对奢侈;第三是大力兴办教育,建了许多学校,鼓励学习,苻坚自己还多次亲自到学校去检查、品定人才;第四是鼓励农民开荒种地,发展农业生产。这一系列的措施实行后,前秦的经济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军事上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公元369年,东晋桓温北伐,与前燕作战,燕主慕容障向符坚求救,答应把虎牢(在今河南)以西的地方送给苻坚作为报答。等符坚出兵帮助慕容障打败桓温以后,慕容暐又不愿割地,苻坚乘机派王猛进攻燕国,攻下邺城,俘虏了燕主慕容暐。苻坚入城,把燕国的城池、财物全部收归自己,前燕到此灭亡,这也使苻坚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公元376年,苻坚又消灭了前凉,把凉州豪绅7000多户迁移到关中。同年,又派大将苻洛出兵攻代国,俘虏了代王什翼犍,代国灭亡。接着,又攻下了东晋的襄阳等地,打到离广陵(今江苏扬州)100来里的地方,东晋上下一片慌乱。接着,苻坚又任命了徐州刺史,驻彭城;兖州刺史,驻胡陆;扬州刺史,驻下邳。苻坚的军事力量和国土范围达到了最高峰。公元380年以后,苻坚的势力又逐渐向西延伸,在边境和邻国树起了大国的威信,发动了几次战争。到公元384年,大将吕光平定了西域36国,西域各小国纷纷向前秦进贡。从此,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

    ●淝水之战苻坚败

    苻坚统一了北方之后,不听从谋臣和弟弟苻融的劝阻,于公元383年毅然发动了对东晋的进攻。苻坚征集的兵马共计有步兵60多万,骑兵27万,御林军3万,号称百万大军。他们从三路出发进军东晋,一路上人喊马嘶、旌旗遮天,道路上挤满前秦的军队,连同车辆、马匹、粮草,前前后后绵延几百里长。

    东晋朝廷得到前秦出兵伐晋的消息慌成一团。孝武帝召集众臣商讨对策,唯有谢安不惊不慌,他指出:两国交兵,无道必败。前秦无端进攻东晋就是无道,而且违背民意;我们抗击侵略,是有道抗无道,必定胜利。谢安的话鼓舞了多数大臣,最终统一意见,出兵抗秦。孝武帝任命谢安为全国统帅,负责抗秦之事。谢安召开了军事会议,主要将领谢石、谢玄、辅国将军谢琰(谢安之子)、西中郎将桓伊与龙骧将军胡彬、刘牢之等均参加会议。谢安让龙骧将军胡彬率5000水军守寿阳,让谢石、谢玄带兵8万北上阻击秦兵,对其他将领也一一部署。众将领见主帅谢安神态自若、毫无惧色,便有了信心,领命而去。

    刘牢之率兵首先对洛涧的前秦军队发起突然袭击。这支北府兵果然名不虚传,他们像插了翅膀的猛虎一样,强渡洛涧,个个勇猛非凡。守在洛涧的前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勉强抵挡一阵,便溃败了,秦将梁成被东晋军杀了。秦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走,大部分掉在水里淹死。

    洛涧大捷鼓舞了东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令刘牢之继续进攻,一面亲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东岸,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和驻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峙。

    谢玄为了迅速与秦军决战,派使者去对苻融说,双方隔着淝水不便作战,请秦军稍往后撤,以便晋兵渡河同秦军决一胜负。苻坚、苻融企图乘晋军渡过一半的时候,用铁骑猛冲的战术歼灭晋军。于是,就下令秦军后撤。可是,秦军士卒不明白往后撤退的意图,以为秦军败了。东晋大将朱序又乘机在军中大呼:“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全军顿时大乱,一退就再也制止不住。晋兵趁势渡水进攻。秦军主将苻融亲自出马想阻止后退的秦兵,结果是马被挤倒,符融为晋兵所杀。苻坚也被流矢射中,只得带领十几万残兵败将逃回长安。

    这一仗,东晋军以少胜多,八万人战胜百万人,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

    ●慕容垂叛秦建燕

    前燕慕容暐在位时,慕容垂因宗室内部矛盾投奔前秦,为苻坚将领。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中,慕容垂所部未受损失,在秦军损兵折将后,护送符坚返回长安。此时,前秦已如日薄西山了,慕容垂遂心有所动,借口回邺城扫祖先陵墓,返燕故地,图谋复出。不久,丁零族的翟斌在洛阳附近新安地区起兵叛秦,秦邺城镇守将军苻丕拨兵2000,令慕容垂前往洛阳,平定叛乱。慕容垂反联合翟斌进攻洛阳,不久北上又会攻邺城。

    公元384年,慕容垂叛秦,于前燕故地荣阳建立鲜卑政权,国号仍为燕,自称燕王。公元385年,邺城守将苻丕败走晋阳,慕容垂据有了整个河北地区。公元386年,他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自称皇帝,改元燕元,史称后燕。

    后燕大体承袭前燕制度,除州郡县治理的编户之外,还有不隶郡县而属军营的人口。后燕慕容氏以坞堡主为守宰,与汉族豪强大族合作,共同统治。

    后燕政权建立后,慕容垂南征北战,扩大地盘,增强实力。公元392年,慕容垂攻占滑台(在今河南),吞灭丁零族翟氏所建立的魏国,取其7郡38000户;公元394年,率兵7万进攻西燕,收8郡76000户。此后,又陆续攻取东晋的青、兖等州,最盛时疆域“南至琅琊,东迄辽海,西属河、汾,北暨燕、代”,为北方各政权中较为强盛的一个王朝。

    ●刘裕代晋朝建宋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据说是刘邦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晋末,伍卒出身的刘裕开始崛起。

    刘裕于北府军起步,平定桓玄之乱后而官至侍中、车骑将军,逐渐掌握东晋王朝的军权。公元410年,刘裕统率大军将南燕平定后,升任为太尉、中书监,执掌朝权。此后,刘裕便培植亲信,铲除政敌。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与刘裕政见不同的大臣纷纷被罢除。然后,他第二次北伐,克复关中,于公元418年受封为相国、宋公。这个时候,刘裕取代东晋的条件已经成熟。

    公元420年,手下之人拟好禅位诏,献于刘裕,他拿到晋恭帝司马德文处让其抄录,恭帝欣然操笔,书赤纸为“诏”。刘裕筑坛于南部,登上皇位,国号宋,是为宋武帝。宋武帝改元永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改《秦始历》为《永初历》,废晋恭帝为零陵王。第二年六月,刘裕派人将他毒死,开了杀“禅让”退位者的先例。至此,历时104年、共11帝的东晋王朝结束,南北朝时期开始。

    刘裕执政时较开明,减轻赋税,赦免奴客士兵。当了两年皇帝后,刘裕于公元422年病死,终年59岁,后谥武帝

    ●生内乱文帝登基

    公元422年,刘裕临死前令太子刘义符继位,以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为辅政,是为少帝。刘义符是刘裕长子,小时候多亲近左右小人,行为不端;即位后,他居丧无礼、游戏无度、不亲政事,喜欢军事操练、大肆兴造,浪费许多钱财,搞得国库空虚。大臣范泰上书劝谏,刘义符却置之不理。

    那时,被灭亡的晋宗室司马休之、司马楚之投降了北魏,司马文荣等人逃亡河南,他们时刻不忘颠覆宋室。当时北魏又取临淄、围东阳、陷虎牢,攻占河南大片土地。在江南重地会稽郡又有富阳孙法光的叛乱。这时为南豫州刺史的刘裕第二子庐陵王刘义真与大士族陈郡谢灵运、琅邪颜延之关系过分亲密,声称若当皇帝就以二人为宰相。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为了挽救宋王朝,也为了保住个人地位,决定废帝另立。如果另立,按次序该刘裕第二子刘义真继位。刘义真德轻于才,谢晦对刘裕说刘义真不是君主的材料,刘裕临终外调其为南豫州刺史以防其争夺帝位。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利用少帝和刘义真的矛盾,先奏请废刘义真为庶人,徙新安郡,随即加以杀害。然后征南兖州刺史檀道济、江州刺史王弘人朝,告以废立之谋。

    公元424年,以皇太后的名义废少帝为营阳王,关押到吴郡,不久也加以杀害。废少帝后,侍中程道惠劝徐羡之等人立刘裕第五子、南豫州刺史刘义恭,因为他年纪小,便于控制。徐羡之、傅亮等人选中当时任荆州刺史的刘裕第三子宜都王刘义隆,认为比较符合君主的条件。因为论次序该轮到他,加之刘义隆平素声誉、名望不错,还有许多符瑞降到荆州界内。傅亮亲率大批官员奉皇帝銮驾到江陵(今湖北江陵)迎接宜都王。

    八月,傅亮等人抵达江陵、率百官上表刘义隆,呈玉玺,礼仪很隆重。刘义隆表示同意到建康去。而宜都王及左右在这时听到少帝、刘义真死讯,都犹豫不敢东下,只有其府佐琅邪王华、王昙首等人建议东下。刘义隆在原部属的严密保护下,也不敢和傅亮带来的百官和军队接近。刘义隆的护卫朱容子抱刀守在刘义隆的车船外边,几十天都不离左右,东下建康,就皇帝位,是为宋文帝。徐、傅废昏立明,安定了人心,使宋王朝得以转危为安。文帝虽靠徐、傅得位,但文帝两个哥哥却为徐、傅二人所杀,同时徐、傅二人执掌大权,文帝又不甘心大权旁落,加之又担心重蹈覆辙。经过文帝和高级士族们的精心策划,在公元426年下诏宣布徐羡之、傅亮等人杀害刘义符、刘义真的罪状,将傅亮处死。徐羡之闻讯自杀,谢晦据荆州起兵失败,全家也被杀害。

    ●螳螂捕蝉大夏亡

    夏赫连氏本为匈奴的一支,与汉通婚,很长一段时间从刘姓。传至赫连勃勃时,他有点不甘心只当一个匈奴贵族,野心很大,要立国建邦。公元407年,赫连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元龙升,设置百官。他认为匈奴是夏后氏的后代,故国号大夏,又觉得匈奴从母姓姓刘不合理,遂改姓赫连氏。

    赫连勃勃称王后,为了扩大控制范围,连年攻伐,并于公元418年进据长安。公元426年,赫连勃勃第五子赫连定于平凉继位称帝。公元431年,赫连定侵入西秦,西秦向魏求援。魏还没来得及出兵,西秦王乞伏暮末就被赫连定斩杀。赫连定灭西秦后,害怕北魏逼侵,便驱使俘获的西秦民众十余万人,准备渡过黄河袭击沮渠蒙逊,夺取北凉土地。吐谷浑王慕璝派慕利延、拾虔率3万骑兵半途埋伏,当赫连定渡到河中央时,北魏发兵袭击,大败夏军,生擒夏王赫连定,并将其押送北魏,大夏灭亡。夏自公元407年建国,至公元431年灭亡,立国25年。

    ●北魏太武帝灭佛

    佛教从东汉后期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得到了大发展。佛教的畸形发展给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所以,有见识的君主便开始禁佛和毁佛,并展开了广泛的斗争。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北战,统一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大片国土后,决定限制佛教的发展,他规定:50岁以下的和尚必须离开寺庙,回家种田、服兵役、缴纳租税。这道命令下达后,对佛教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公元450年,北魏发生了盖吴领导的大起义,拓跋焘亲自领兵镇压。平定了盖吴的起义之后,拓跋焘回到长安,看到长安佛寺中藏有兵器,还有造酒的工具,佛寺的内部还收藏着大量的财物,甚至关着许多年轻的妇女。拓跋焘十分震怒,他说:“和尚不是修行、做善事,不吃荤腥、不结婚吗?这佛寺中要刀枪干什么?造酒干什么?有女人干什么?”拓跋焘的大臣崔浩建议:“佛教坑害人民,造佛像浪费钱财,应该把佛像毁掉,禁止人民信佛、出家当和尚!”

    公元446年,太武帝拓跋焘下令:“把天下所有的佛寺全部捣毁,把所有的佛经、佛像全部烧掉,把僧民全部杀光,永远禁绝佛教的流传。”

    拓跋焘的禁佛运动,在当时起了很好的效果,可是他死后,北魏的皇帝和王公大臣们仍然照样信佛,再一次掀起信佛、崇佛的运动。

    ●北魏凿云冈石窟

    北魏统治者为了在人民心目中树立佛的高大形象,进一步宣扬君权神授,他们征集了大批民工和石匠,劈山削崖,开凿了许多石窟,雕刻了许多佛像,让人们到那里去顶礼膜拜。

    位于北魏故都平城(今大同)附近的云冈石窟是北魏皇室修功德、做佛事的场所,开凿于公元453年。负责监造石窟的是名僧昙曜,文成帝即位不久,就把昙曜请到皇宫,尊称他为法师,请他负责云岗石窟的营建工程。昙暇经过精心筹划,叫工匠先开凿了一个七丈多宽、六丈来深的大佛洞,然后在洞口筑了四层高的大楼阁,楼阁中心雕刻了一尊五丈多高的巨型佛像。佛像的脚有一丈四尺长,脚的中指长七尺,比一个普通的人还要大。大佛的脸上和脚上都嵌有黑石,这些黑石是按照文成帝身上黑痣部位镶嵌的。昙曜造这样一个大佛,是为了说明文成帝是佛的化身,把皇帝的统治地位加以神化。

    按照昙曜的设计,在大佛的周围,工匠们又雕刻了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佛像。这些佛像一个比一个矮,紧紧地围绕着大佛,是群臣的象征。另外,还配有许多更矮的小的人像,象征民众和奴隶。洞顶上刻着姿态不同、凌空飞舞的仙女,把大佛衬托得更加雄伟庄严。这一切象征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位,象征着人世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昙曜总共开凿了五个石窟,被人称为“昙曜五窟”。

    ●冯太后改革魏政

    冯太后是长乐信都人,父亲冯朗,官任秦、雍二州刺中,封西城郡公。她年幼时,父亲因罪被诛。她的姑母当时是魏世祖太武帝的昭仪,便把她带入宫中抚养。她14岁时,太武帝死,拓跋溶继位,是为文成帝,选她为贵人,后立为皇后。文成帝在位十四年,于公元465年去世。太子拓跋弘立,是为献文帝,尊她为太后。公元466年,乙浑加紧了篡位活动,侍中拓跋丕密报冯太后,冯太后召集亲信大臣“密定大策”,令拓跋丕率领元贺、牛益得等将领捕杀乙浑。从此,她临朝听政,又让中书令高允、中书侍郎高闾和安远将军贾秀等人共参大政。冯太后执政后,继续推行文成帝“偃武修文”的政策,下诏令各郡设立乡学,每郡置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60人学习儒学,以助文治。

    一年后,献文帝贵妃李夫人生下皇子元宏,冯太后亲自抚养元宏,还政给献文帝。公元471年,献文帝传位给太子元宏,即高祖孝文帝,自己退为太上皇。

    五年后,献文帝死于冯太后之手。孝文帝这时年方10岁,冯太后再次临朝称制,至公元409年病死,献文帝又称制15年,这15年是北魏王朝重要的转变时期。在冯太后主持下,北魏王朝推出许多重要制度。以往朝堂议事,遇到复杂问题,多比照前朝旧例处理,这些旧例多与汉晋传统制度抵牾,也往往不合时宜,为此她二次称制头一年,便令群臣决定大事,应当以汉晋典章制度为依据。在各项制度的建立和改进上,冯太后也皆是以进一步汉化和封建化为目的的。中书令高闾更定新律,孝文帝祭祀祖庙,宣布禁止拓跋部内同姓为婚等,全是遵照汉族制度或汉化精神。

    公元484年,冯太后又参照汉制在北魏首次颁行班禄制。班禄制度遭到淮南王拓跋佗等贵族的反对,请求停止班禄,恢复旧制。冯太后召集群臣讨论班禄的利弊,中书令高闾认为新制利大于弊。冯太后最后定夺,下诏以高闾之议为是。第二年,冯太后又主持制定了均田制度,这是给事中李安世提议的。这年冬十月,正式将均田制度颁行全国。次年,冯太后又接受了内秘书令李冲的建议,推行了与均田制相辅相成的三长制和租调制。这三项制度,使北魏政府的编户齐民与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冯太后在世的最后几年,又在礼制方面作了一些改革,下令制定五等公服,给尚书五等爵以上者朱衣、玉佩和大小组绶,并且作明堂、辟雍。接着又下诏定乐章,不雅者一律除去,孝文帝祀南郊、祭方泽等皆依据或恢复了汉晋制度。而后又令禁绝图谶,又严禁巫现、卜丝等非经典所载者。与此同时,冯太后下令专为新封诸王设置学馆,选择教师,教导诸王,学习词赋、儒学。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拓跋部实现封建化。

    冯太后推行新制后,对违反者皆严厉打击,而且,冯太后执政时手段严酷也曾枉杀多人。

    总的来说,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是北魏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冯氏一生可以说影响了北魏从政治到文化各个方面,对北魏强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拓跋宏迁都洛阳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国家局势稳定,她的孙子孝文帝拓跋宏亲自执掌朝政大权。拓跋宏在祖母的教育下,念了不少书,对汉族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他认识到,鲜卑人要想在中原站稳脚跟,就必须抛弃民族偏见,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当时北魏的都城在平城,这里气候恶劣,地理位置上也太偏北,不利于北魏统治中原地区,更不利于向南发展,统一中国,拓跋宏决定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是件大事,关系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切身利益。守旧派贵族留恋旧都的田地财产和奢侈的生活,害怕迁都会改变生活方式,强烈反对。为了迁都,拓跋宏定下了一条妙计。

    公元493年的秋天,拓跋宏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万,宣称南下征伐齐朝。队伍到达洛阳,正是秋雨绵绵的季节,跟随的文武大臣们对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刘宋战败逃回的情景,还记忆犹新。他们害怕这次出征的结果又跟过去一样,劳民伤财,毫无所获。

    正当大臣们忧心忡忡的时候,拓跋宏突然下令立刻向南进发。文武大臣们见拓跋宏真的要南进,一齐跪下,俯首在地,请求停止南进。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王爷代表大家向拓跋宏诉说了南进的危害,拓跋宏见目的即将达到,便说:“我们这次南征,兴师动众,声势浩大,无论成功或是失败,决不能空手而归。既然你们不愿意打仗,那就得听我的话,把国都从平城迁到这儿来。等将来有机会再灭亡南朝,统一全国。”大臣们一听,喜出望外,齐声说:“只要陛下停止南进,我们一定赞成迁都。”一时间,停止南进的消息传遍全军,大家都高呼“万岁”。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被孝文帝轻而易举地搞定了。

    ●女中豪杰花木兰

    花木兰是北魏人,她上有年老的父母,下有幼小的弟妹,一家五口人过着小康生活。花木兰没上过学,跟着父亲学习写字、读书,平日在家织布、做饭、洗衣、喂猪,样样都做得又快又好。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