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轴心时代与百家争鸣-《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第(2/3)页

    老子的《道德经》充满了辩证的观点,阐述了事物的存在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间万物由互相对立而生,由互相对立而成,而倾倚,而产生和谐,而产生顺序。如果一方不存在,那么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是福的前提,福包含着祸的因素,两者可以转化,即祸能变成福,福也能变成祸。他发现了事物的矛盾性,也认识到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关系。

    在社会历史观上,他反对社会进步。他看到了统治阶级利用物质文化的进步来满足自已奢侈的欲望所带来的恶果。他既憎恶贵族阶级奢侈靡烂的生活,又同情劳动人民的艰难困苦,认为理想的社会境界是清静无为,回归自然,主张复返到原始的淳朴的社会。在他眼中,一切文化进步没有给社会带来好处,反而使国家多灾多难,人心不古。

    无论怎样,老子的思想毕竟是我国古代最早诞生的有较为完整体系的哲学,其思辨深度和广度也是罕见的,所以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的影响是深入和多方面的。《道德经》一书后来曾被道教哲学和魏晋玄学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料,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是宋明理学的思想渊源之一。老子本人也被做为一个古代的智者和哲人,在历史上受到尊祟。

    ●庄子白日梦化蝶

    庄子,名周,生于公元前369年的宋国蒙地(在今河南),是战国中期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一天,庄子在白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大蝴蝶飞舞在草地上,完全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忽然,庄子一觉醒来,不禁大吃一惊:咦,我怎么是庄子呢?刚才还是一只蝴蝶!他摇了摇头,认真地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就我个人来讲,不知道是庄子做梦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子?不管怎样变化,万事万物都是在梦中度过的。

    ●儒家创始人——孔子

    总结三代的礼制,整理了《书传》,上起唐尧虞舜,下至秦穆公,编定了他们的事迹,传说这些都是出自孔子之手。

    古时《诗》有三千篇。孔子根据自己的学说除去部分的篇章后,选择那些有助于宣扬礼义的三百零五篇定为一书,上记契和后稷之事,中述商、周盛世,下载幽王和厉王的虐政。孔子还反复弹唱,为这三百零五篇诗配上音乐,以求合于《韶》《武》《雅》《颂》等乐。从此以后,几乎荒废失传的礼乐才又得以流传于世。晚年的孔子喜欢读《易》。传说《易传》五篇(即《彖》《系》《象》《说卦》和《文言》)出自孔子之手。

    孔子根据一些历史记载作了《春秋》一书。《春秋》所记载的历史,上起鲁隐公,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孔子任司寇处理案件时,则是文字上能和他人一致的,自己从不标新立异。到他写《春秋》时,做法就完全不同了。他认为应该记载的,就如实记下来;他认为应该删去的,就断然删削。连擅长写作的子夏等弟子,都不能帮助写一个字。在向弟子们传授《春秋》时,孔子说:“后世了解我的人,要靠的是这部《春秋》;怪罪我的人,也会是因为这部《春秋》。”

    孔子用《诗》《书)《礼》《乐》教诲学生。他的学生大概有三千人之多,其中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四月五日逝世。

    太史公说:“《诗》有这样的话:‘高高的山岭令人瞻仰,宽广的大路导人遵循。’我虽然没有赶上孔子时代,然而心里却向往他。我阅读了孔子的著作,可以想像他的为人。前往鲁地,参观了仲尼的庙堂、车辆、衣服、礼器,儒生按时到孔子旧居演习礼仪,我怀着敬仰的心情,流连徘徊,不愿离去。天下的君王以及贤达人士众多,在世时非常荣耀,去世后什么都没有了。孔子不过是一个布衣平民,他的学说却流传十几代,使学者崇仰。从天子王侯以下,中国谈论六艺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为是非的标准。”

    ●亚圣孟子

    公元前390年,儒家亚圣孟子生于鲁国邹地。他幼年丧父,由母亲一人抚育成人。孟子小时贪玩,见什么学什么。为了让孟子从善,孟母曾三次迁家,开始他家的邻居是个屠夫,孟子天天跟着学杀猪的样子。孟母搬家后遇到了一个铁匠邻居,孟子又学起铁匠,叮叮当当东敲西打。孟母再次搬家,最后搬到一处学宫旁边。孟子看见读书人的言行优雅,就跟读书人学习诗书、礼仪。孟母放了心,便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

    孟子青少年时代读书很勤奋,他从师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全面继承孔子学说。他仰慕孔子的学问和为人,对他周游列国很向往。

    孟子学成之后,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他前后游历了齐、魏、宋、滕诸国,奔波了35年,但他的“仁政”主张始终未得落实。当时正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间征伐不断,战火频繁。孟子目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十分同情人民的悲惨命运。他提出了一套“王道”理论,告诫统治者对老百姓要施行“仁政”。孟子首先来到齐国,向齐威王谈他的“仁政”思想。齐威王认为孟子的理论不切实际,对他本人未加重用。离开齐国后孟子又来到宋国,结果遭遇与在齐国时一样,他只好暂时返回家乡邹国。

    公元前322年,鲁平公即位,孟子的弟子受到了重用。孟子听说后,就前来鲁国,他渴望在鲁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由于有人向鲁平公说孟子的坏话,孟子连鲁平公的面都见不上,政治抱负无从施展。孟子只好再次返回邹国。

    大约在公元前320年,梁国刚遭受过齐、秦、楚三国的打击,丧师失地,国势危急。梁惠王“卑礼厚币以招贤者”,想找个人才解危救困,帮自己治理国家。孟子听说后便带上数百个随从,几十辆车子赶往梁国。梁惠王一见到孟子,就迫不及待地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却回答:“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反复向梁惠王阐明“先义后利”“与民同乐”“勿夺农时”“谨庠序之教”“为民父母”“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褥”等一系列道理。梁惠王非常信服,准备采纳孟子的方略,可惜,没多久梁惠王就死了。惠王的儿子襄王即位。襄王不重视孟子学说,更不重视孟子为人。孟子认为襄王是一个庸碌的君主,便失望地离开了梁国。
    第(2/3)页